论通胀(3)迟迟不来的通胀要来了吗?

作者: Elton   日期:2021-05-24 17:01 阅读:  来源:原创  
分享到:
邮箱:

【天维网5月24日 Elton 原创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大发行已经持续了10多年了,过这么久通胀都没有来,凭什么认为这次可能会来真的呢?

这次有什么不同?

最近这次的货币宽松是因为疫情带来的,虽然本质过去没有什么两样,但货币的传导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区别。之前的方式,一般是央行放松货币,吸引商人或者投资者来贷款,如果工商业或者消费贷款不足就通过政府财政发债等方式发行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很难到达民众手里,基本是政府花钱搞建设,大企业做政府业务从而传导出来。根据通胀(1)和(2)知道,这种是定向印钱,所以货币会淤积在资产中,等流到大众消费则有漫长的过程。货币通常把握在最敏感和最聪明的人手里,一般情况下,货币会聚集在利润最高的地方。金融市场或者房产市场因为便于抵押和创造信用货币,很容易成为利润中心,这里创造出的货币不会外溢,只在金融和房产领域内部正循环,从而只是看到房价涨和股市涨,但却几乎没有其他通胀。通胀的形成是需要普罗大众都进行消费才能形成的,仅仅少数富人花钱花多了不会对生活必须品为主的普遍通胀带来什么影响。153773921228282

在货币政策领域,美联储是全球的央行,美国的动作会影响全球的经济。这次的疫情宽松,因为需要应对经济彻底停滞,美国政府一共动用了接近5万亿美元。并且使用了对全体民众直接发钱的前所未有的机制。基本就是每人每周平均发生活费的做法,其金额也不低,一共发了3轮,算下来每人拿到集中发放的4000-5000美元以外,每周还有数百美元拿,就这样已经拿了1年有多了。相对于以前的银行贷款或者基建投入,这种平均主义的安排越过了以前方式中的漫长传导链,直接就把多发行的货币送到了最终消费者手里,民众因无法工作而无法生产出更多产品,政府也无法在经济循环中回收流动性,这就形成了普遍通胀的基础。

除了货币传导问题外,平均发钱还造成了就业率下降和工资增长的结果。既然不工作都可以拿补助,那就没有这么多人愿意出去劳动了,这造成供给不足,而愿意出去工作的人则要求更高的工资,一个收入和涨价循环正在形成。金融市场则闻到这个味道,开始进入炒作涨价,囤货和涨价正在形成第二个循环。

这些循环一起慢慢地开始营造出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往往比真实的通胀更难以对付。通胀预期会产生预言的自我实现,这不是几个数字就能解决的,一旦形成印象则政府很难使用有效手段干预,这就像现在大家都相信房价会不断涨那样。回顾美国70年代的大通胀,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和涨价彼此促进。当时,很多劳动合同使用的雇佣合约都要求是工资上涨挂钩通胀的条款。正是这样的条款,最终让涨价直接传导到工资,工资增加了成本又再让价格继续上涨,传导循环越来越快,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类似收入通胀挂钩这样的合约正是在通胀预期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形成的。最近看到不少报道说护士和教育工作者在和政府的合约中已经开始讨论要求加入类似这样的通胀挂钩条款,这令人产生一种70年代魅影重现的感觉。

令人惊讶的数字

2021年4月美国的CPI上涨4.2%, 远远超过经济学家的预估,政府的解释是这个是个别现象,原因是因为统计问题和短期供应错位。统计问题是说因为之前基数非常低,所以4月对比就比较高,这个只需要看多1-2个月就知道,统计问题很难持续超过3个月,而现在5月的通胀估计可能会涨到超过5%以上,如果6月维持高位,这种说法也就破产。供应错位,这个指的是因为疫情阻断全球供应链,从而让短期供应受限。只要疫情过去供应恢复,则一切都会解决。我们很难说这个解释是不是错的,但疫情的蔓延仍旧在持续,疫苗的普及往往发生在消费国,除中国外其他原料供应国或者生产国的疫情却仍旧在持续。供需不平衡在加剧而没有变少,无论消费国或者生产国的通胀预期都在不断加强,这样的局面只要持续多几个月,通胀就会开始深入人心,形成普遍预期后再消除就很困难了。

中国因素

中国几乎是全球当前仅剩的产能中心,全球产业因为疫情而按下了重置键,当前的局面有点像二战后百废待兴的状况,只不过那时的全球生产中心是美国而现在换成了中国。因此中国在这场通胀演变的路径上扮演着除美国以外最关键的角色。这么多年以来,中国强大的供给弹性压抑了全球的通胀水平,也就是世界需要什么中国就能迅速组织起来供应什么,接近无限的产能让可流通品的通胀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全球其他地方的通胀更多只是发生在不可流通的服务领域里的通胀。现在这一切正在改变,中国的产能正在变得刚性, 这一部分是由于中国的环保和碳中和政策的推出,让中国的新增产能受到抑制而引起的。对于这个部分,我们放在论通胀(4)中国和无法自拔的联储中来讨论。

相关阅读

论通胀(1)你来印钱

论通胀(2)没通胀房价为何大涨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评论须知
验证码:
×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

Click here

Advertising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