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胀(5)中国对通胀的吸收和输出

作者: Elton   日期:2021-06-04 15:57 阅读:  来源:原创  
分享到:
邮箱:

【天维原创 财经分析Elton】

论通胀(5)中国对通胀的吸收和输出

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世界产业链的分配是这样的,顶层的是美国--消费和创新科技国家,负责创造和定义产品规范,最重要的是提供消费需求。第二级层是高级制造国包括日本、德国和中国,分别提供制造设备和制造能力生产出工业品。第三层级是初级制造,包括墨西哥和东南亚,第四层级是原料供应,比如澳洲、巴西、沙特等提供工业化的原料。第五层级是没有参与分工的国家,自给自足甚至可能提供消费,比如印度和非洲。

在这样一个产业链中,中国因为有着庞大的体量,看起来近乎无限的劳动力和高效率的社会组织能力,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中枢,基本把握了除高科技核心技术以外的所有体系的工业品生产。中国制造通过多年的积累,不断地从低端走向高端,在夺取全球外需的过程中,事实上成为了全球的通胀吸收国。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中国开始生产,那么这些东西就会跌价,小到衣服鞋子,大到高铁核电,莫不如此。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这个局面,并且认为这样会持续下去,但慢慢地中国开始有了变化。最近提出的碳中和以及过去数年来的环保整治等政策正在提升中国的制造成本,对中国的潜在产能做了制度性约束,这叫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而中国本身的收入提升和产业走向上游也在让中国全球吸收通胀的局面开始起了变化。

从1980年到中美贸易战前,美国都是全球需求的创造国,形象地说就是刷美元信用卡。美国在需求上占据主导地位,面对稀缺的需求,中国压低价格来夺取有限的需求,二者共同组成了全球经济共生关系。中美贸易战的结果是组成全球经济共生基础的2大国开始出现了撕裂,共生关系的破裂,让中国更多地转向发展自己的需求。中美彼此配合的货币政策关系发生了改变,中国正在开始按照自己的节奏出牌,并不多考虑美国的问题甚至反过来对美国的货币政策施加压力。

疫情之后,需求端和供应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需求端,在通胀(4)里,我们看到美国把过多的货币发放到了个人手里,短期内存在庞大的需求集中释放的可能,而在供应端,全球生产链因疫情受到严重破坏,只有中国保留下来完整的工业生产力,可以说几乎成为世界工业品的唯一供应者。这一幕很像是2战后的局面,只是当时美国握有全球生产力,现在是中国握有全球生产力,具有了全球定价权。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这样的一幕发生在几乎所有的产品上。

740320684250041

309582671369764

图中红绿K线是螺纹钢价格,蓝色是铁矿石价格,二者之差基本就是中国钢厂利润。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钢铁成品价格已经涨了超过1倍,同时属于中国利润在增加。美国钢铁的价格也是涨了一倍,仍旧还是中国售价的2倍。中国还取消了钢铁的出口退税,进一步加剧出口钢材的价格上涨,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几乎所有的工业品上。

这里我们留意到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目前的情况是,欧美的消费需求大,库存少,生产少,对涨价接受程度比较高,而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情况一般,库存也不少,对涨价接受比较困难。这就看到了随着原材料上涨,出口价格也上涨,但量没有减少,但中国国内则没有什么零售价格上涨,只有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上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依旧平静,国内消费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受压。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开始打出了汇率牌--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原料成本,但境内加工费用不变,最终结果是可以降低国内的涨价压力。但对于出口,原材料成本不变,加工费实质上涨,以外币计价的价格也随着上涨,中国开始输出通胀,随便你爱买不买。这个操作,叫中国的内外需再平衡,通过这个动作,对内缓解通胀压力,提升内需,对外则输出通胀,创造利润。出口利润又回过来加强了国内消费力,反正国外也生产不出什么东西,国内消费内循环。

这里可能有人认为中国成本高了,会有别的国家来替代,而事实是这样的情况并不会发生。没有这样的国家可以替代中国,在未来的10-20年里,也不会有任何大国进入工业化起飞阶段。对于这点,要对工业化进程和国家生命周期做充分的描述,我另外再发文论述这点。

简单地说,中国开始输出通胀,主动转嫁通胀,对美国和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施加了压力,各国央行开始面对比之前紧张得多的局面。比如美国,我们在通胀4里知道美国的庞大债务对利息极为敏感,为了减少通胀压力对美联储继续宽松货币的制约,就可能需要取消贸易战中对中国征收的部分关税来降低国内价格,最近的中美经贸开始重启对话印证了这点。对于这部分我们接着在通胀(6)注定的通胀和滞涨 里谈。

前情回顾

深度分析 | 论通胀(1)你来印钱

深度分析 | 论通胀(2)没通胀房价为何大涨

论通胀(3)迟迟不来的通胀要来了吗?

论通胀(4)无法自拔的美联储


版权声明
1. 未经《新西兰天维网》书面许可,对于《新西兰天维网》拥有版权、编译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新西兰天维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在《新西兰天维网》上转载的新闻,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评论须知
验证码:
×

查看所有评论  共( 条)

Click here

Advertising With Us